雙星東風輪胎工業4.0智能化新工廠內,機器人正在搬運貨物。記者 全正 攝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我市科技研發和成果轉換工作喜迎豐收。近日,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2022年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名單,張灣汽車智能裝備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名列其中;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2021年度“中國好技術”和“生產力促進獎”評選揭曉,我市恒進感應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6000mm回轉軸承數控感應淬火機床等14項技術成果入圍;全市2022年“聯百校轉千果”科惠行動高校成果推介會上,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汽車傳動與控制關鍵技術研究應用”“智能化汽車線束工程設計系統研究開發與應用”等5項科技成果亮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緊緊圍繞科技強市、產業興市目標,從制造到智造、從智慧到智能,突出“專精特新”、不斷“彎道超車”,讓科技與產業發展、經濟社會、文化服務、民生領域等深度融合,加快構建“一主三大五新”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發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為我市科學發展、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工業經濟邁向高質量
2022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加快構建“一主三大五新”現代產業體系,集中力量培育1個三千億級、5個千億級和一批百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一番;突出科技興市,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600家,省級以上創新研發平臺突破5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26%以上,實現省級創新型縣(市)全覆蓋。全市科技部門聞令而動,實施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制改革,制訂《十堰市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工作方案》《十堰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工作方案》,形成了更加科學高效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制。
科技強,百興業。目前,我市“商乘并舉、油電并重”汽車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東風小康空港工廠、東風易捷特新能源乘用車項目建成投產,汽車企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一批具有較高水準的數字車間、數字工廠基本建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量6.1萬輛,實現銷售收入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8倍、4.1倍。今年,我市新能源汽車產業克服商用車市場下滑、芯片短缺和疫情等不利影響,實現逆勢上漲,1至5月生產新能源汽車3.5萬輛,同比增長近12倍。
農業發展跨入新階段
9月17日,丹江口市蒿坪鎮蒿坪村科技農業示范基地迎來大批游客,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感受無人值守、無土栽培、無聲作業等現代農業技術的魅力。在該基地,農作物補水施肥、數據采集、質量分析等均可通過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等信息終端現場操控,充分展現了新型農業科技的實力。
隨著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即便遠在千里之外,也可了解到園區生產管理情況。農業科技的進步,為農業生產、銷售及農業安全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突破,一大批高科技農業園區隨之而生。其中,竹山縣以“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為目標,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探索出山區縣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生物醫藥產業蓬勃發展。我市科技部門立足本土資源優勢,深耕“秦巴藥庫”,建立虎杖標準化生態種植示范基地2000畝,娑羅子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1500畝,以天圣制藥、共同生物、人福(竹溪)藥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獸藥制造、提取物生產等多個醫藥健康板塊快速崛起,有力提升了全市農業產業發展競爭力。
人才儲備激發新活力
5月14日,由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聯合主辦的2022年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在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賽,13所中職學校680名學生參賽,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脫穎而出。6月10日,2022年“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賽舉行,我市多名選手殺入決賽,取得優異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全方位營造職業教育發展良好環境,全力支持職業教育內涵、特色、高質量發展。通過舉辦大賽,促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升職業學校培養技能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推動實施《十堰市“武當人才卡”實施辦法(試行)》,兌現各類持卡人的科研服務政策。深入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對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全職引進的頂尖人才及團隊,采取“一事一議”方式,提供個性化支持政策。發揮“科技副總”“科技專員”“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等各類科技人才作用,推行“產業園區+創新孵化器+產業基金+產業聯盟”一體化模式,全力保障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根據我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到2025年,全市社會研究與開發(R&D)經費占GDP比重將達到2.5%,科技型中小企業將突破1000家,構建起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創新體系,努力實現主導產業科技創新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的總體目標。(記者 王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