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上午,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市政府新聞辦在十堰傳媒中心召開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第三場新聞發布會,市南水北調水源區保護中心、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向省市媒體介紹近年來十堰市在推進水源區保護、水污染防治、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和成果。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線通水至2022年12月12日,已累計從丹江口水庫調水達531.69億立方米,惠及沿線24座大中城市、200多個縣市區,直接受益人口達8500萬人,極大緩解了華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取得了巨大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十堰市是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和標志性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所在地、主要庫區、移民集中安置區、核心水源區和純調水區。十堰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確?!耙粠毂趟览m北送”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全域推進水污染防治,堅決當好“守井人”。面對南水北調動遷移民18.2萬人的艱巨任務,全省把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作為“一號工程”,舉全省之力圓滿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三年徹底掃尾”的移民任務,國家有關部委評價十堰創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移民史上的奇跡。
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十堰以“五河”治理為重點,全域組織開展污染防治、生態修復攻堅戰,不惜成本,不講條件,不計代價,不打折扣,痛下決心鐵腕治污,下足繡花功夫科學治水,在財政狀況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累計投入資金240億元,全力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凈土持久戰”,丹江口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及以上標準,109項水質監測指標中,有106項達到了國家Ⅰ類水質標準,2015年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全市23個國控考核斷面達到優良個數22個,占比95.7%。
我市先后關停整治轉產污染企業561家,毅然叫停培育了20多年的黃姜支柱產業,淘汰落后產能近300萬噸,拒批不符合環保政策的項目145個,“十二五”以來全市單位CDP能耗下降6.4%、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1.7%。
今年7月7日,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工程在丹江口市正式開工建設,這也標志著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拉開了帷幕。該工程從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左岸龍潭溪取水,經湖北省宜昌市、襄陽市和丹江口市,終點位于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漢江右岸安樂河口,全長194.8公里,工程靜態總投資582.35億元,設計施工總工期108個月。工程實施以后,南水北調中線多年平均北調水量將由95億立方米增加至115.1億立方米,同時向漢江中下游補水6.1億立方米,工程輸水沿線補水3億立方米。工程建成后,不僅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效益,增加北調水量,更有利于提升漢江水資源調配能力,有效緩解漢江流域生態環境壓力,改善漢江中下游水生態水環境問題,保障漢江生態安全。
下一步,十堰市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錨定“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定位,堅持流域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從流域系統性和生態整體性出發,實施水質穩定達標、庫區總磷控制、入河排污口整治、垃圾焚燒處理、污水治理效能提升、庫周和岸線整治、礦山生態修復、土壤污染治理、庫區環境安全風險防控、城鄉面源污染治理等“十大攻堅行動”,多維度強化系統協同治理、以更大力度爭取污染防治項目落地落實、以更完善機制提高監測預警與應急響應能力,嚴守水環境安全底線,確保一庫碧水永續北送。(記者 吳楠)